“冬病夏治”是中医学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是一种源于清朝的中医疗法,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鼻炎、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加重,夏季有所减轻。
冬病夏治为何选三伏
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三伏贴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到来。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祛除。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伏贴适应症
(1)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遗尿;
(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咽炎;
(3)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膜炎、网球肘炎;
(4)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5)虚寒头疼、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等虚寒性疾病;
(6)痛经、产后头痛、月经不调、月子病、更年期综合症等;
(7)亚健康调理、任督二脉不通;
(8)由免疫力低下和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
七类人不适合敷贴治疗
“冬病夏治”虽然好,但并非人人通用,选择之前,一定要先分清自己目前是属于疾病状态,还是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如果是疾病发作期,则最好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贴敷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像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还正在服药的话,在敷药期间不能盲目减药或停药。”河南中医一附院针灸科主任赵俐黎说。
对于孕妇、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等)病人以及两岁以下的儿童,不宜进行穴位敷贴治疗。
无论是防病还是治病,中医都讲究对症施治,“冬病夏治”应根据个人体质来做。河南中医三附院脾胃科主任孙玉信说,“冬病夏治”适用于病性属寒、属阴的患者或体质偏寒、阳虚、气虚的人,否则三伏天贴敷后,不但效果不佳,而且还可能会“火上浇油”,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可通过在三伏天阳气旺盛之时贴敷药物,药物吸收后通过经穴的放大效应作用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对于一些有咳浓痰的老慢支患者来说,如果在三伏天贴敷性温热的药材,反而会使体内的热邪更加旺盛,加重病情。
因此,在贴敷药膏之前,最好能先请专业的医生进行判断,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擅自而为之。
“冬病夏治”一般需坚持3年
很多患者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的症状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因此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一些抱医院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会放弃继续治疗,这样其实等于前功尽弃。”赵俐黎说。
需特别强调的是,“三伏贴”并非一贴就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有好疗效。据孙玉信介绍,穴位敷贴通常每季贴敷视病情5~10次,每次贴敷原则上成人4~8个小时、儿童酌减1~3个小时,但必须因人而异。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他特别提醒,治病需辨证,患者千万不要随便购买穴位敷贴自己在家贴敷,以免因敷贴药效差或无法找准穴位等造成不良后果反而耽误病情,得不偿失。
除了贴敷冬病夏治还有哪些方法?
医院贴伏贴等一些传统疗法以外,也有一些冬病夏治的居家自疗法既与伏贴疗效相当又简便易学方便操作。
煲汤理疗虚寒型腹泻
虚寒性腹泻病人是冬病夏治的主要病症之一。除了贴敷以外,有些对膏药过敏的患者更不妨试试二姜猪肚汤,无需中药配伍,就能达到滋补养身的疗效。
先将猪肚用醋泡去腥,然后洗净切丝,配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该疗法对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腹泻及面黄体瘦乏力等有一定作用。
专家提示:如果饮用后身体温润舒适,就不需要多食。初次食用身体虚冷无改变,可隔三岔五再次食用,直到身体舒适轻松或者找中医师进一步调理。
足浴应对哮喘及便秘
伏天人体经络之气相对流畅,穴位较为敏感。对于冬季易发哮喘及寒性便秘的老病号,可以在家进行足浴按摩,能刺激经络,使身体阳气充实,驱散体内寒凝之气。
取热水泡脚,同时用手缓慢、连贯地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种方法对于哮喘、寒性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也可配合按摩足底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按摩力度忌过重。
专家提示:患严重心肌梗死、皮肤破损或高血压患者不宜足浴。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足浴。
熏艾缓解虚寒型胃痛
三伏贴的另一个适应症虚寒性胃痛多因身体阳虚、胃失温煦导致。居家可用艾灸自我保健。
足三里是胃经保健的重要穴位。俗语称“灸一次足三里,胜补一只老母鸡”。胃寒怕冷的人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熏熏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艾灸时,要注意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皮肤感觉舒适为佳,每次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两周。
专家提示: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侧一横指处)。夜里睡觉头、脚、腹部要注意保暖,入伏后受凉也会招致疾患“秋后算账”。
三伏注意这些才能养好生
避免贪凉,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适当调高空调温度,千万不可对着空调或风扇直吹。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此外,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泡温泉可使水中的矿物质经过穴位经络有效深入皮肤,通过经络气血直达身体深处,与三伏天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觉得泡温泉有些大费周章,那晚上热水泡泡脚,也对身体十分有利。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能量供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此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在伏天里应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因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养生品。
同时,炎热的三伏天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易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三伏天养生的必备功课。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三伏天养生“去火”之良品。
很多人到三伏天就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心烦、焦躁、易怒。夏属火,与心对应,很多人出现脾气暴躁、心烦失眠等症状,都是因为心火太旺的原因,夏季气温高,易使人烦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谨防情绪中暑。
那么,怎样预防情绪中暑呢?专家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重视心神的调养,是预防情绪中暑的关键。在三伏天多安心静养,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一旦出现“情绪中暑”,建议闭上双眼深呼吸,以缓解自己不安的情绪。(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原创报道、健康时报、科技日报)